醫生,我想要抽小腹!
經常在診間聽到客人提出下列問題:
「醫生, 我想要抽小腹!」「小腹範圍有多大?」「 腰粗屁股大要抽哪裡?」「褲子太緊了,抽肚子是否可以改善?」
今天就來細說腹部抽脂的部位區分。一般而言粗略的劃分腹部可分為上腹、下腹、兩側腰及髖部。
▲腹腰臗抽脂正面手術範圍
上腹
從劍凸及中央肋骨下緣到肚臍的範圍,圖綠色圓圈處。
上腹凸出(胃凸)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最常見也最適合抽脂的皮下脂肪堆積之外,腸胃脹氣、内臟脂肪增加或是下緣肋骨外翻等因素。
下腹
肚臍以下至耻骨上方,圖藍色圓圈處。
下腹凸出最常見的原因也是皮下脂肪增加,但産後肌肉筋膜鬆弛,内臟脂肪增加也不在少數。典型小腹微凸大部份就是這個位置,然而體重超重者通常上下腹會一起胖,脂肪連成一體。
腰
兩邊肋骨下緣至腸骨稜。圖兩側紅色圓圈處。
除了中間腹部容易胖之外,兩側腰也很容易堆積脂肪,導致沒有腰身或形成游泳圈,男性也容易出現所謂的「愛的把手(Love handle)」。腰部脂肪有很大部份分佈在背後,即後腰肉,因此必需做腹部環抽才能恢復曼妙身材。
▲腹腰臗抽脂背面手術範圍
髖部
髖骨外側,介於腰與馬鞍之間。如圖兩側綠色圓圈處。
這是造成葫蘆身、下半身肥胖、臀部寬大的罪魁禍首,但很多朋友搞不清楚髖部肥肉到底是指哪一塊?有些人甚至誤以為馬鞍就是髖部肥肉。不知如何稱呼此處囤積的脂肪。沒錯,它就叫做髖部脂肪。
其實髖部脂肪是指骨盆位置附近的肥肉,而馬鞍則是指大腿外側最凸出的那一塊,約與臀線平行。想要消除髖部脂肪,對於追求苗條身材是至關重要的,然而此部位十分不容易透過運動或減重瘦下來。
背
手臂後方肩舺骨外側至後腰部上緣,圖紅色圓圈處。
因為客人常常將下背誤以為是後腰,因此放在此處一起說明。
腹腰抽脂術後要穿幾天塑身衣?術後多久可以按摩?
-
腹腰抽脂手術後,只需穿著塑身衣「3天」。
-
手術 2 週後就可以開始按摩。
◎關於傷口:
下腹——位在鼠溪部
上腹——位在肋緣(由上往下較安全)
後腰髖——位在兩側或臀溝上方
巴比侖診所採用 Jeffery A Klein 腫脹液與微管抽脂,傷口只有 0.2 到 0.3 公分,比一般抽脂手術的 0.5 到 1 公分還要小很多!
◎貼心小叮嚀
安全醫療是現在人最關心的事情,每個人腹部肥胖情況有所不同,建議親自來巴比侖診所,由醫師做進一步評估諮詢,以確認是否適合抽脂及效果如何。
腹部肥胖的成因
原因一:
腹部表層皮膚鬆弛
● 激烈減肥、減肥幅度過大造成的腹部鬆弛、肚皮鬆垮或嚴重贅皮。
● 自然老化鬆弛、產後鬆弛。
● 生活習慣不良,例如吸菸。
原因二:
腹部皮下脂肪型肥胖
脂肪依照堆積的部位不同,可分為「內臟脂肪」及「皮下脂肪」兩 種。內臟脂肪是附著在腹部、腸胃等內臟周圍的脂肪組織,用於支撐、保護內臟。而皮下脂肪,顧名思義是附著在皮膚下的脂肪層,可以保護人們抵禦來自外界的寒冷或衝擊,並協助維持內臟位置,皮下脂肪具有「不易囤積且不易消除」的頑固特性。相較於男性,女性在基因遺傳上由於可能懷孕與生產,容易囤積皮下脂肪,而年輕女性又明顯比停經後的女性來得容易。
原因三:
腹直肌筋膜鬆弛、
腹直肌筋膜分離
懷孕前正常的腹部腹直肌會呈現排列整齊、緊實的狀態,當經歷孕期與體重快速變化等情況時,因腹部在短時間內迅速膨脹,筋膜過度拉扯與撐大,導致產後腹直肌筋膜鬆弛,甚至分離斷裂。腹腔肌肉鬆脫致使小腹往外凸、腰變粗,失去支撐的腹部皮膚表層,產生鬆垮的皺褶、皮膚下垂、妊娠紋出現等情況,或常伴有脂肪囤積。
原因四:
腹部内臟脂肪型肥胖
適量的內臟脂肪能保護臟器,維持體溫並提供能量,而過量的內臟脂肪則與新陳代謝症候群有關,因內臟脂肪堆積而易引發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症狀等,若是脂肪跑到其他原本不該囤積的地方,如心臟或肝臟等部位時,又被稱做異位性脂肪,容易引起發炎和提高各種疾病(三高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、失智)的發作風險。
內臟脂肪型肥胖以男性患者與停經後女性居多,最顯著的例子是脂肪囤積在腸胃附近,小腹部凸出形成所謂的「啤酒肚」,肚子明明有一圈肉卻捏不太起來。
腹腰髖抽脂 案例分享
巴比侖創造了一系列令人驚艷的成果。有圖有真相,術前術後照片勝過千言萬語。照片除了白平衡及背景模糊之外沒有其他修飾,以呈現最真實的一面。所有照片皆為當事人親身經歷並且授權刊登。巴比侖診友有意分享者可將照片寄給我們。